1月6日晚上10點,成都網友“禧爾”點開手機上“為你讀詩”的微信公眾號,播放一首臺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聽完後安然入睡。而遠在齊齊哈爾的郝榮芳埋頭在電腦屏幕上,搜索音樂和視頻資料,為自己朗誦的下一首詩歌配搭背景。
  “讀首詩再睡覺”、“詩歌是一束光”、“秋歌讀詩”、“為盲胞讀書”……入夜時分,天南地北的手機用戶在讀詩、聽詩,參與到收聽朗誦美麗文字的網絡中。
  詩歌與朗誦者偶遇在網上
  郝榮芳在網上朗誦,始於2011年。偶然聽一個同事說“在網上唱歌”很好玩,她就試著操練了一下自己擅長的朗誦,然後把自己朗誦的詩歌放到網上去,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朗誦品牌”。
  去年,“三八”節,郝榮芳準備錄製一首與婦女有關的詩,上網搜索,發現了四川作家銀蓮的詩歌《天下女人》。“在飄雪的北國/你是火紅的楓葉/在水繡的江南/你是出水的芙蓉……”錄製完後,她把錄音傳給了作者銀蓮,從此建立了作者與朗誦者的網絡搭檔關係。今年母親節,郝榮芳在網上找到漂零的《再寫母親》,朗誦聲音傳到網上後,當天的點擊率就是一萬多。QQ空間里有3000多訪客的留言。
  到詩人的網絡空間找詩,給它們配上朗誦,成為郝榮芳的樂趣,朋友們說:“看人家老郝,雖然也是上網成癮,卻是那麼的高雅。”
  詩人況璃和一幫川渝詩人開了個微信平臺叫“秋歌讀詩”,“形式很像是手機上的卡拉OK。把自己寫好的詩讀給大家聽,然後一起品評。”加入“秋歌讀詩”微信圈的朋友,每天早上都會收到系統傳來的一首詩和詩評。
  聽詩讀詩聚起朋友和溫馨
  網友“禧爾”曾經是電視臺記者,朗誦是業餘時間的最愛。離開電視臺後,她找到了手機平臺延續自己的愛好。“一邊陪著女兒做作業,一邊點開‘為盲胞讀書’,捐贈自己的一段聲音,連接起大家的愛心”,已經是“禧爾”晚間常做的事情。
  她給記者介紹了朗讀的製作過程:點擊手機軟件或公眾號,發出一段“想讀”的申請,很快就會傳來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段小故事。然後點擊屏幕上的“朗誦”,就可以對著手機錄下自己的一段朗讀。回傳給系統,如果被系統選用,你“捐贈”的聲音就會被其他人收聽到,或者和其他人的朗誦一起,一首長詩很快就連接起來,傳給手機用戶。
  通過“為你讀詩”,銀蓮還找到了失聯多年的朋友。2013年10月一天夜裡10點,在瀘州城長江邊上喝茶的阿康像往常一樣打開手機微信,當誦讀者說出作者是銀蓮時,阿康激動了,他點擊微信號,聯繫上了銀蓮。“沒想到,找回朋友的中間人,是詩歌。”銀蓮說。
  2014年10月26日,北京知名朗誦者雨音朗誦的一首《大院50年》,配上了當年她居住大院的照片,結果許多當年的鄰居聚集起來,老照片越來越多,溫馨的情意隨詩歌傳遞開來……
  網絡使詩歌更加普及
  如今,“為你讀詩”的平臺上已經有100萬的關註,“為盲胞讀書”的公眾號也有50萬愛心人士在關註。據悉,四川省藝術院近期也將開一個微信公共讀詩頻道“與詩畫同行”,以特約朗誦嘉賓與大眾自由投稿相結合的方式定期推出,在手機上打造有巴蜀風味的詩歌互動平臺。
  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里讀詩相對簡單,自己用手機錄好自己的“作品”,放上網就行了。而“為你讀詩”、“為盲胞讀書”、“詩歌是一束光”等,有許多專業人參與,對朗誦的要求也更高。
  銀蓮認為,網絡和手機移動方式改變了詩歌的發表與接受形式。網絡解構了文化的壟斷,使得詩歌更加普及。知名詩歌評論者霍俊明則認為,在接受方式與閱讀條件上,較之傳統的紙媒傳播,微信等移動終端貼合詩歌的本質,無需正襟危坐,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心領神會。
  □本報記者 黃里
  (原標題:入夜,聽手機為你讀首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j93yjua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