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山
   12月4日,首個國家憲法日,劉希婭給孩子們講法制課。楊波攝
   劉希婭指導學生美術創作
  檢察印象
  ■我參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不久前在福建廈門舉辦的全國人大代表專題學習班,從最高檢領導的講話中,就能看出檢察機關不避諱問題、司法為民的真性情。
  ■我會將瞭解到的檢察機關工作情況,講給身邊的人聽,充分發揮好“橋梁”作用。
  ■檢察開放日活動很貼近群眾,希望檢察機關繼續堅持這種好做法,讓更多民眾走進檢察院,瞭解檢察工作。
  人物檔案
  劉希婭,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她大力倡導小學課程開發和整合,創新設計了學科課程、社團課程、環境課程三類一體的“小梅花”課程體系,獲得國內外教育專家和同行的肯定。
  代表聲音
  ◎“分數始終是家長不願拋棄的底線。要化解家長的疑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請家長們來試課。”
  ◎“要改變一名教師一本教案教一個學科多年、教多個班級的現狀,讓教師有更多時間研究學生,因材施教。”
  ◎“要通過立法,明確學前教育的法律地位,讓全社會都知道,它和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一樣,是終身教育體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她倡導的小學課程改革模式引起國內外同行和專家的矚目,被央視等媒體廣泛報道;她建議《中小學生守則》應該更具指導性;她呼籲社會要更加重視學前教育,幼兒教育不能再小學化了……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
  大膽啟動改革,“小梅花”課改上了央視
  1973年出生的劉希婭對自己的幼兒園生活印象深刻:枯燥、乏味;整個中小學基本上都是在應試教育中一路走下來。劉希婭想讓下一代的孩子接受真正快樂的學前教育,中學畢業時她報考了重慶市幼兒師範學校。19歲畢業後,她被分配到重慶榮昌縣一個偏遠的鄉鎮幼兒園,工作條件、生活環境非常艱苦,一個班有50多名孩子,作為班主任的劉希婭幾乎“包教”語言、舞蹈、音樂、美術等課程。
  雖然身處鄉鎮,但劉希婭不埋怨、不氣餒。1992年,她帶領的幼兒班在全縣舞蹈大賽中奪得第一名。社會開始認同她,更多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她任教的幼兒園就讀。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希婭獲悉重慶九龍坡區公招小學教師,她背著一包榮譽證書前往報考,過關斬將,終於考進了華岩小學。“非常開心的是,校長很開明,支持老師們的各種教學新構想,這對我後來的成長幫助很大。”
  2004年1月,劉希婭成為謝家灣小學校長,她帶領老師大膽啟動國家課程改革,建構了學科課程、社團課程、環境課程三類一體的“小梅花”課程體系。
  2014年4月7日,央視新聞頻道以《謝家灣小學課改:一次艱難的探索》為題,對謝家灣小學以課程整合促進小學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探索進行了長達5分鐘的報道。此前,央視新聞直播間、人民網、《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對其進行了30餘次專題報道,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北京、天津、山東等地的教育同行也多次到該校考察學習。
  課改有成功,也有阻力。2014年年初,眼看改革將取得重大突破,沒想到有300多位家長公開表達對學校的課改不理解、不支持。劉希婭多次和家長面對面交流,闡明現行教材存在重覆交叉內容,課改就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她舉了數學與綜合實踐課程整合中的一個案例:三年級一班的學生剛剛在一次整合的數學與實踐課上學了分米、釐米概念,老師立即佈置學生用所學知識製作旗袍。那節課,孩子們上得特別高興,從頭到尾都樂在其中。“經過這樣的學科整合,學生掌握知識還會難嗎?還會考不好嗎?”劉希婭說。
  “分數始終是家長不願拋棄的底線。要化解家長的疑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請家長們來試課。”劉希婭介紹,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學校邀請了一些家長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幾次交流和體驗後,大家都意識到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部分家長還成為學校社團活動的志願者。
  “教育就是影響,六年會影響到孩子一生”
  在謝家灣小學大門左邊,一塊近三噸重的“三峽石”上,刻著六個大字“六年影響一生”。劉希婭介紹,這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孩子在0至5歲期間,初步的性格已經基本形成,比如膽小、內向、逃避責任等;6至12歲期間,對性格的調整以及固化有著關鍵的作用,所以小學階段的教育特別重要。“教育就是影響,這六年會影響到孩子一生。”
  通過開發與整合,劉希婭讓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結合。學校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首先是國家課程規範化。老師們自覺杜絕占時上課、違規補課、劃分主科副科的意識和行為,各個學科都均衡地得到重視和發展。其次是地方課程本土化。結合重慶市的特點,各年級開設了《生活禮儀》《巴渝風》《軍營生活》等本土化課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第三是校本課程多樣化。以孩子的個性需求為目標,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引進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才進入課堂。
  “關註孩子發展的每一個細節,這是我們一直堅持做的。”劉希婭介紹,有一次她在走廊上看到孩子們很開心,就過去問:“為什麼這麼開心?”孩子們說:“今天這位同學過生日,我們都在為他慶祝。”劉希婭就說:“不好意思,校長沒帶禮物,讓我抱一抱好嗎?”這個孩子很開心,其他的孩子們看見了,都想讓她抱抱。
  劉希婭認為,很多細節都是教育孩子的契機。要搞好中國教育,教師、校長一定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謝家灣小學有一項硬性規定:老師、幹部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首先向孩子問好。劉希婭說:“我們提倡尊重從問好開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為什麼成年人不能先向孩子們問好呢?”
  2014年2月底,謝家灣小學開學,孩子們發現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思想品德、美術這些課程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閱讀與生活、數學與實踐、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運動與健康五類課程。這五類課程被稱為“小梅花”,設計者就是校長劉希婭。
  變化的不只是課程表,還有時間。這五類課程,全在上午教學,下午,全校學生則參加自由選修的社團活動,比如烹飪、剪紙、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等。
  上課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上學第一天,孩子們在音樂教室里學古詩詞,下午,有的孩子就進入了廚房般的教室學習烹飪。放學時間到了,有的孩子還不願回家。
  “謝家灣小學的課程整合把握住了課程改革的大趨勢,目前已經走到改革的前沿領域,其經驗令人鼓舞,值得肯定。”國家教育部課程中心主任田慧生對該校的課改如是評價。
  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立法規範迫在眉睫
  “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建議立法規範;建議修改《中小學生守則》;平衡教育資源,統籌城鄉基礎教育發展……”當選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後,劉希婭的目光不再局限於謝家灣小學,她希望自己以一位人大代表的積極履職,促進中國教育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
  在2014年全國人代會上,劉希婭提交了“關於課程整合、減負提質、促進義務教育綜合改革的建議”。她強調,充分尊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礎性、選擇性、發展性”,各個地區應該根據本地區的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一方面,調整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比例,設立彈性課程機制,與相應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相匹配、相融合;另一方面,整合課程內容,減少學科門類。同時,整合課程時間,通過改變孩子們學習的物理環境,逐步由他律學習轉變為自律學習,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
  她建議,培養更多的全科教師,從以教材為中心走向以孩子為中心。“要改變一名教師一本教案教一個學科多年、教多個班級的現狀,實行一名教師教一個班級的多個學科,使教師有更多時間研究學生,因材施教。”
  她認為現行《中小學生守則》語言比較抽象,小孩子很難從概念性的語言里弄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且現有《中小學生守則》已經使用近十年,考慮到時代性,應該啟動修改。
  2014年8月1日,教育部公佈了《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筆者發現,意見稿內容更為具體,操作性也更強了。
  劉希婭還特別關註學前教育,她認為,學前教育是一個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甚至是一場“沒有分數的考試”。而她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四五歲的孩子都開始在幼兒園裡學習小學的知識了,承擔著本不應該屬於這個年齡段的學習壓力。
  “學前教育立法迫在眉睫。通過立法,明確學前教育的法律地位,讓全社會都知道,它和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一樣,是終身教育體系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劉希婭說,希望更多的人關註教育,關註孩子,只有這樣中國才會更有希望。  (原標題:劉希婭:傾力教改不忘建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j93yjua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